广东省人民政府凯发手机app首页 > 要闻动态 > 广东要闻
原标题:上戏90后教师因车祸下肢瘫痪 重返讲台在轮椅上书写生命新章
“呲。”轻微的磕绊声传到了耳边,这是以前从未在意过的一道小坎。于洋摇了摇头,推开阔别半年多的办公室门,那股熟悉的木头清香还在,他不由贪婪地多吸了两口。拂去桌上的灰尘,于洋心里默念:我回来了。
材料、工具铺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花上几天甚至更久做出自己满意的木偶;课堂上,和孩子们有说有笑,又在需要认真的地方板起脸来;闲暇时,跨上心爱的摩托,到无人静僻处,感受风刮过耳畔的速度与激情……
这原本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专业90后教师于洋缤纷的日常。如果,没有去年夏天的那场车祸。
多处肋骨骨折、左肩肩胛骨骨折、脊髓损伤、肺挫伤……当收到于洋的病危通知时,远在天津的妈妈一下子瘫软在地,“感觉天都塌了”。
和死神擦肩而过,于洋并不愿意向命运投降。苏醒过后没多久,他就在病床上重新拿起了刻刀。他是病房里最配合医生的“明星病人”,对木偶的热爱陪伴他走出阴霾。下周,在新学期到来时,下肢瘫痪的他将坐着轮椅重返讲台。
“我不想创造奇迹,只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笑起来酷酷的大男孩说。
结缘木偶:幸运是三十三分之一
于洋是我国第一批获得木偶制作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破格留校担任木偶制作专业教师。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他常说,能和木偶结缘,很幸运。
或许,小时候的“熊孩子”并没有想到他能走上木偶这条路——年幼的于洋很单薄,为了让他强身健体,只要和体育沾边的爱好,于洋妈妈都很支持。“他小时候喜欢四驱车,他只要开口,我都给他买。”那会儿,不仅家里的墙上满是他的涂鸦大作,电话、收音机、vcd也让他拆了个遍。即便最后大都成了一地零件,可妈妈一直呵护着他对未知的好奇。
长大后,爱动的他有机会与赛道结缘,少体校自行车队曾向他张开怀抱。综合了家人的意见,于洋选择了走美术艺考的道路,可首次高考却名落孙山。2009年,重整旗鼓的于洋注意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木偶制作班,感觉自己能够大展身手,他毅然填报了木偶专业。
四年的学习生涯,让于洋愈发爱上这项传统艺术,他还和同伴们一起拿下了业内最重要的中青年木偶皮影技艺大赛最佳节目奖。“到目前为止,获得木偶制作本科学历的,全国只有33人。我很幸运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木偶、皮影等传统艺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木偶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为传统艺术增添活力。去年,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轰动一时,于洋也打心眼里高兴。他还琢磨,将碳纤维材料和电控技术运用到木偶制作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木偶也变得更轻便灵活、栩栩如生。
课堂上,于洋反复强调:优秀的演员,要自己会调整,把木偶调试到自己合适的状态。他是欣慰的,他培养的学生也是国内外木偶大赛的“获奖专业户”;毕业后,他们有的成了木偶剧团的中流砥柱,也有的成立了小剧团,闯出一片土地。
为了传承非遗项目,让木偶被更多人所熟知,于洋和他的学生们还在课余走进嘉定区金鹤小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淮海路街道、上海图书馆等场所,带去科普知识和欢声笑语。
飞来横祸:生活从此改变
于洋评价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闲暇时,轮滑、自行车、摩托车、摄影和吉他都是他的爱好。他是儿童剧《蓝马》的木偶制作和操作指导、在儿童电视节目《咿呀咿呀》担任木偶主演……那时的于洋让不少人羡慕。可去年7月,从学校去建材市场路上的那场车祸,却让原本五彩缤纷的生活不得不戛然而止。
“你看,我现在不是挺好的!”轮椅上的他咧开嘴。现在的于洋,每周一至周五早上都要去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开展康复训练。可还原于洋口中的轻描淡写,却是全然相反的胆战心惊。发生车祸后,于洋被送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了减少多次手术对他的影响,市六医院调集骨科、胸外科的精兵强将,仅一次麻醉,肺挫伤和脊髓损伤两台手术同时完成。
麻药过后的剧烈疼痛,让整张床都在颤抖;开始针灸时,这个大小伙子也是哭天喊地。本是风华正茂时,却遭遇下半身截瘫的打击,于洋不是没有沮丧过,可自始至终,他的脑海里都没出现过“放弃”二字。“好在我是做木偶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有一块木头陪伴,能熬得住这份寂寞。”反倒是于洋先从阴影里走出来,开始安慰妈妈,“不幸中的万幸,我的手没事儿。还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一次,从轮椅上摔下来后,自己倔强爬上去的经历更坚定了于洋的心——我可以做到。他是医生口中的“明星病人”,虽然病情严重,但乐观的他在医生的康复训练下恢复迅速。“第一次出院遛弯时,我原本担心坐在轮椅上的他受不了,可他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于洋妈妈告诉记者。
“其实康复训练比木偶制作更孤独,尤其是自己很努力后,却发现并没有多大好转的时候。”独处时,于洋心里也有“负能量”滋生的瞬间,“但只要有一丝疼痛感传来,我都能高兴好久——那说明我有感觉了!”
“一!二!三!”在机器的牵引下,于洋又开始了一天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他都对自己特别“狠心”。“病房里有很多看不到希望慢慢放弃的故事,其实他的腿也在萎缩。我也担心他会(放弃),但我儿子却是最积极的。”于洋妈妈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有了于洋大哥哥的榜样,邻床一位十多岁的小姑娘打开了心扉,原本只肯待在病房的她愿意坐上轮椅,跟着大哥哥出门逛逛,也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不少病友都说,他们在于洋身上看到了希望。
“我特别要对医护人员说一声谢谢!没有你们,我不可能恢复得那么快。”于洋衷心地说。
重返讲台:欠孩子们的要补上
在医院,于洋也没闲着。病床成了他的工作台,木材、工具、颜料笔随处可见。和以前相比,困难是肯定的——太高的够不着、太矮的弯腰费力。可于洋哪在乎这些,做木偶时的认真劲,丝毫看不出他是个病人。他还用碳纤维给自己做了个支具,用以配合助行器。
枯燥康复的日子被于洋大胆的决定所打破——他提出要重返讲台。“一开始我是不同意的,他还没康复,怎么经得起再一次折腾?”于洋妈妈说。
可是于洋有自己的想法——木偶制作是学生在大三的课程,如今已经“耽误”他们一个学期,若是这个学期这么过去,他们就没有机会再上这门课了。“我欠孩子们的,要补上。”于洋语气坚定。学校不是没有提出过找外校老师代课的方案,但好强的于洋婉拒了。在他看来,自己受伤住院期间,已经很麻烦学校了。这几日晚上,于洋还在修改教案,他考虑着,要在这学期里把两个学期的课程都补上。“原本专业开会就决定把木偶快速维修技巧纳入课程,开学了一定要教给孩子们。”他念叨着。
“于洋在木偶创新上很有建树,他重返讲台,对学生今后从事木偶会有很大帮助。”同门师兄、也是木偶表演专业的教师秦峰告诉记者,“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现了‘育人’。”
“学生们都很可爱,上课第一个周是磨刀。每个人手都磨得生疼,不少人还起了血泡。但磨好之后,得到我的肯定,就什么痛都忘了,还自诩‘刀王’呢!”回忆起曾经学校上课的点滴,于洋滔滔不绝。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学校同意了于洋的请求,为了他上课方便,特意将于洋授课的教室从楼上调到了一楼,还为他准备了休息的地方。“尽管坐在轮椅上,但我还是努力做到和以前一样。所有老师都希望桃李满天下,我也是。”谈及2019年的“小目标”,于洋希望自己上课能顺利,把两个学期的课都给补上。
“等课程轻松点,身体允许了,我要坐着轮椅参加马拉松!”采访快结束时,于洋冷不丁冒出一句。
“嗯,妈妈支持你!”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记者手记:越难受,越坚强
于洋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的笑。他可以幸福地回忆曾经缤纷的生活,也能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他调侃自己现在玩的也是“带轮子”的,说到兴起,还即兴来了360度的轮椅转体“炫技”——这一幕或许他是熟悉的,从前,他在自行车上也做过同样的动作。
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他也难免触景生情。可于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越难受,越坚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看开,亲人和挚友只会更放不下心。他坚持要回学校上课,也是因为他放不下责任和曾经的承诺——有学生微信告诉他,多希望能早点上于老师的课。已躺在病床上的于洋怕学生担心,没吐出实情,却告诉他们,半年后,老师一定会回来……
心有所愿,行而成立。
白天治疗、下午晚上上课,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于洋将在医院、家、学校三点一线间来回奔波。他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用亲身经历为90后正名: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说到追梦,于洋心里还梦想着有一天,能重新骑上摩托,再驰骋在熟悉的赛场。
或许有一天,他能梦想成真呢?